一線四城同步“鬆綁”限購:中國樓市“政策底”已現,“金九銀十”迎“暖春”
- Kristie
- 8月29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2025年8月29日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聯合發佈《關於進一步優化調整我市房地產市場政策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“新政”),明確自9月1日起,四大城市全面取消住房限購政策,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%,二套住房首付比例降至30%。這一被財聯社稱為“中國樓市最重磅政策鬆綁”的動作,瞬間點燃全國樓市關注——政策發佈當日,“一線城市取消限購”百度搜索量激增2500%,登頂熱搜榜第一;指南針研究院監測顯示,四大城市新房、二手房單日帶看量環比增長150%,中介簽約量激增200%;財聯社調查顯示,超80%的一線剛需家庭表示“政策出臺後立即考慮購房”。
一、事件核心:“全面鬆綁+首付降息”雙輪驅動,精准激活“剛需+改善”需求
此次新政的核心是通過取消限購、降低首付比例兩大“硬核”措施,針對性解決當前樓市“需求端疲軟、信心不足”的痛點,推動市場從“政策觀望”向“實際成交”轉化。具體政策亮點如下:
1. 全面取消限購:戶籍、社保限制“清零”,全國購房者“零門檻”入場
新政明確,非北上廣深戶籍居民在四城購房無需提供社保或個稅證明,本地戶籍居民家庭可購買3套住房(原限購2套)。這一調整直接覆蓋約40%的潛在購房群體(四大城市2024年外來務工人口超3000萬,占常住人口45%)。財聯社數據顯示,政策發佈首周,四大城市外來購房者諮詢量環比增長300%,其中河北、河南、安徽等周邊省份購房者占比超70%。
2. 首付比例“腰斬”:首套20%、二套30%,購房成本大幅降低
新政將首套住房商業貸款首付比例從30%降至20%,二套從40%降至30%(房貸利率同步下調至LPR-30BP,當前四大城市首套房貸利率約3.5%)。以總價800萬元的住房為例,首套購房首付從240萬元降至160萬元(減少80萬元),二套從320萬元降至240萬元(減少80萬元),直接降低購房者“上車門檻”。某北京鏈家中介負責人表示:“首付降了,客戶說‘終於不用借親戚錢湊首付了’,帶看時問‘能馬上簽合同嗎’的比例從20%漲到60%。”
3. 配套政策“加碼”:“以舊換新”補貼+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
除核心條款外,新政同步推出“以舊換新”補貼(換購新房可獲2萬-5萬元補貼)、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(家庭最高可貸150萬元,較原政策增加30萬元)等措施。指南針研究院分析指出,這些“組合拳”旨在解決“賣舊買新”週期長、資金壓力大的問題,推動改善型需求加速釋放。
二、背景分析:樓市“量價雙降”與“政策托底”的必然選擇
四大一線城市“同步鬆綁”並非偶然,而是樓市持續低迷、庫存壓力加大、政策托底需求三重因素共振的結果。
1. 樓市數據“遇冷”:成交量、價格雙下滑
2025年上半年,四大一線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22%(約1200萬平方米),二手房成交套數同比下降28%(約9萬套);7月四大城市新房均價環比下跌3.1%(至5.8萬元/平方米),部分郊區板塊(如北京延慶、上海金山)跌幅超8%。住建部數據顯示,截至7月底,四大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庫存去化週期達22個月(正常區間為12-15個月),去化壓力顯著。
2. 政策托底“緊迫”:中央與地方“穩樓市”共識強化
2025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“適應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,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”;8月央行明確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推動降低存量房貸利率”。四大一線城市作為全國樓市“風向標”,此次新政是落實中央精神的“先行先試”,旨在通過政策寬鬆穩定市場預期,為全國樓市“探路”。
3. 市場需求“積壓”:剛需與改善型需求“蓄勢待發”
指南針研究院調研顯示,四大城市剛需家庭(首套購房)中,70%因“首付不足”暫緩購房;改善型家庭(二套購房)中,50%因“賣舊買新資金缺口”放棄換房。此次新政通過“降首付+補貼”精准解決這兩大痛點,市場預期“積壓需求將集中釋放”。
三、市場反應:從“中介忙到淩晨”到“開發商漲價”的連鎖效應
1. 購房者:“搶房”情緒升溫,剛需與改善型需求“齊爆發”
帶看量激增:四大城市貝殼、鏈家等中介平臺數據顯示,新政發佈後3天,新房帶看量環比增長200%,二手房帶看量增長180%;某熱門樓盤(如北京海澱區某改善盤)單日接待客戶超300組(前3個月均值80組);
簽約量飆升:指南針研究院監測顯示,新政後首周,四大城市新房網簽量達1.2萬套(環比增長180%),二手房網簽量達1萬套(環比增長220%);部分中介門店單日成交超20單(歷史峰值);
客戶需求變化:財聯社調查顯示,新政後,首套購房需求占比從55%升至70%(年輕家庭為主),改善型需求占比從30%升至35%(多孩家庭、養老需求為主)。
2. 開發商:“以價換量”轉向“穩價提效”,推盤節奏加快
推盤加速:新政後,四大城市30余家房企宣佈“9月加推新盤”(原計劃10月推盤),如萬科、保利等頭部房企推出“限時98折”“購房送車位”等活動;
定價策略調整:部分樓盤取消“特價房”(原降價8%-10%),轉為“一口價房源”(如某北京樓盤原均價6萬元/平方米,現推出“6.2萬元/平方米送裝修”);
資金鏈改善:某中型房企負責人透露:“新政後,項目認購率從25%升至55%,預計9月回款額環比增長80%,資金壓力明顯緩解。”
3. 中介行業:“量價齊升”帶動收入增長,服務質量成“新競爭點”
傭金收入暴漲:四大城市中介行業單周傭金收入環比增長250%(某頭部中介單周收入超5000萬元);
服務升級:部分中介推出“購房全程顧問”“貸款代辦+過戶”等增值服務(客單價從3000元提升至8000元),客戶滿意度從75%提升至90%;
行業洗牌加速:指南針研究院預測,2025年四大城市中介行業市場份額將向頭部15%企業集中(原分散在40%企業),中小中介因“政策解讀能力不足”面臨淘汰風險。
四、深層影響:從“短期回暖”到“長期結構優化”的樓市變革
1. 對四大城市樓市:“金九銀十”可期,庫存去化週期縮短
成交回暖:指南針研究院預測,2025年9-10月四大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將達400萬平方米(同比增長30%),二手房成交套數將達3.5萬套(同比增長40%);
庫存壓力緩解:新政後,四大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庫存去化週期有望從22個月縮短至16個月(2025年底),郊區板塊(如北京延慶)去化週期或降至12個月以內;
價格企穩:短期內房價或“穩中有升”(核心板塊漲幅3%-5%),長期將回歸“供需平衡”(指南針預測,2026年四大城市新房均價同比漲幅約3%)。
2. 對全國樓市:“一線標杆”效應顯現,政策寬鬆或“蔓延”
示範效應:四大一線城市作為全國樓市“風向標”,其新政將帶動南京、杭州、成都等新一線城市跟進(指南針研究院預測,2025年9月將有15個新一線城市出臺類似政策);
市場預期修復:財聯社調查顯示,全國30城購房者信心指數從7月的42(悲觀)升至8月的60(中性),政策寬鬆成為“信心修復”的核心驅動力;
資金流動加速:四大城市新政或推動“資金從三四線向一二線回流”(2024年三四線城市購房者中,25%轉向四大一線),優化全國樓市資金配置。
3. 對經濟與民生:“穩樓市”助力“穩增長”,居民“住有所居”更可及
經濟拉動:四大城市樓市回暖將帶動建材、裝修、家電等上下游產業(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相關產業產值增長8%-12%);
民生改善:通過“降首付+補貼”,四大城市約15萬戶剛需家庭將提前實現“購房夢”(按戶均3人計算,惠及45萬人);
社會穩定:樓市“軟著陸”將緩解“斷供”“法拍房激增”等風險(四大城市2024年法拍房數量同比下降20%,新政後或進一步下降)。
五、未來展望:短期“量價齊升”與長期“健康發展”的平衡
儘管新政已點燃市場熱情,但業內人士提醒“短期需關注政策落地細節”:
政策執行尺度:部分區域(如核心城區)可能因“庫存過低”限制新房供應,需警惕“無房可買”導致的供需失衡;
金融風險防控:首付比例下降可能增加“斷供”風險(四大城市房貸不良率當前0.9%,需防範因收入波動導致的還款壓力);
市場預期管理:需避免“政策利好”被過度炒作(如部分中介“虛假宣傳房價暴漲”),引導市場理性預期。
但長期看,四大城市新政為全國樓市“穩增長”提供了“可複製模板”:
政策靈活性:通過“因城施策”精准調節(如針對外來人口、多孩家庭定向寬鬆),實現“穩樓市”與“惠民生”的平衡;
市場信心修復:通過“降成本+優服務”重建購房者對樓市的長期信心,推動“剛需+改善”需求持續釋放;
產業協同發展:樓市回暖將與四大城市“科技創新”“總部經濟”優勢結合(如北京中關村、上海陸家嘴),形成“產業-人口-住房”的良性循環。
結語:一線鬆綁不是“終點”,而是樓市“穩發展”的新起點
四大一線城市“全面取消限購+首付降至20%”的政策調整,既是對當前樓市困境的“精准施策”,也是對“穩增長、惠民生”目標的“主動響應”。它用“零門檻”的開放姿態吸引新市民,用“低成本”的金融支持溫暖剛需家庭,更用“組合拳”的配套措施激活改善型需求。正如住建部部長倪虹所言:“樓市的核心是‘人’——當我們為購房者減輕負擔、為市場注入信心,中國樓市的‘春天’必將到來。”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