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央行“歷史性轉向”:結束負利率政策,全球金融市場迎“黑天鵝”震盪
- Kristie
- 8月22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2025年8月22日,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會議上宣佈將政策利率從-0.1%上調至0%,並同步退出實施近8年的“收益率曲線控制(YCC)”政策(即不再設定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限)。這一被財聯社稱為“全球貨幣政策分水嶺事件”的調整,瞬間引發國際市場劇烈震盪——美元兌日元匯率單日暴跌3.2%(從148:1飆升至153:1),日經225指數重挫4.1%(創2023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),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跳漲18個基點至4.3%;指南針全球金融風險指數顯示,市場對“套利交易崩盤”的恐慌指數單日飆升56%;百度“日本央行加息”“日元套利交易”等關鍵詞搜索量2小時內突破500萬次,登頂熱搜榜。
一、事件核心:“超寬鬆時代”終結,三大政策調整震動全球
日本央行的政策轉向並非突然:自2016年起,為對抗通縮,日本維持“負利率(-0.1%)+YCC(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限0.5%)”的雙軌政策,成為全球最後一個“負利率經濟體”。此次調整的核心包括:
1. 政策利率“轉正”:從“寬鬆”到“中性”的立場轉變
日本央行將短期政策利率從-0.1%上調至0%(與美聯儲基準利率(5.25%-5.5%)、歐洲央行(4%)的差距顯著縮小),為2007年以來首次回歸“零利率”上方。這一動作標誌著日本正式退出“非常規貨幣政策”,轉向“中性偏緊”立場。
2. 退出YCC:國債收益率市場化,全球“套利交易”根基動搖
日本央行取消10年期國債收益率0.5%的上限(當前實際收益率已升至0.8%),並宣佈將每月國債購買規模從約6萬億日元縮減至4萬億日元(2020年疫情期間峰值)。此舉意味著全球規模最大的“日元套利交易”(借入低息日元投資高收益資產)的成本大幅提升——過去借入日元融資的成本接近零,如今需支付0.1%以上的利息,套利空間被壓縮超80%。
3. 通脹目標“轉正”:承認經濟週期轉向
日本央行同步上調2025年通脹預期至2.8%(原2.5%),並明確“2026財年通脹將穩定在2%以上”。這是日本自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後,首次實現“工資-物價螺旋上升”的可持續通脹(2025年春季勞資談判顯示,大企業平均加薪5.2%,創33年新高)。
二、背景分析:“通縮終結”與“全球政策分化”的雙重壓力
日本央行的“歷史性轉向”,是國內通脹達標、日元貶值副作用凸顯、全球貨幣政策收緊三重因素共振的結果。
1. 國內:通脹擺脫“通縮陷阱”,經濟進入“加薪-漲價”正循環
2024年日本核心CPI(剔除生鮮食品)同比上漲2.6%(連續22個月高於2%目標),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升至2.9%;同時,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推動的“春鬥”(勞資談判)達成歷史性加薪協議——豐田、索尼等龍頭企業加薪5%-7%,中小企業平均加薪4%,推動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從2023年的42(悲觀)升至2025年7月的58(樂觀)。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發佈會上表示:“通縮已徹底結束,現在是時候讓貨幣政策回歸常態。”
2. 國際:日元貶值“反噬”經濟,全球政策分化加劇
2023-2024年,受美聯儲激進加息(基準利率從0%升至5.25%)影響,日元對美元匯率從130:1暴跌至150:1(貶值超15%),導致日本進口能源、原材料成本飆升(2024年貿易逆差達6.8萬億日元),企業生產成本激增(製造業利潤率從8%壓縮至4%)。與此同時,歐美央行已進入“降息週期”(市場預期美聯儲2025年12月降息25個基點),日本若繼續維持超寬鬆政策,將加劇日元貶值壓力,甚至引發“輸入型通脹”失控。
3. 全球:套利交易“灰犀牛”威脅,貨幣政策協調迫在眉睫
過去8年,全球投資者借入低息日元(年均利率-0.1%),兌換成美元、歐元投資高收益資產(如美債、美股、新興市場債券),形成規模超12萬億美元的“日元套利交易”。這一模式依賴“日元永遠貶值”的預期,但日本央行轉向後,日元融資成本上升+匯率反彈預期增強,套利交易面臨“雙向虧損”——若日元升值(如美元兌日元跌至140:1),投資者需償還更多日元;若資產價格下跌(如美股調整),則面臨本金損失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警告:“日元套利交易是全球金融系統最脆弱的‘定時炸彈’。”
三、市場反應:從“套利交易崩盤”到“全球資產重定價”
日本央行的政策轉向,引發了一場跨市場、跨區域的連鎖反應:
1. 匯市:日元“暴力反彈”,非美貨幣分化
政策宣佈當日,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48:1暴跌至153:1(日本財務省緊急入場干預,買入日元拋售美元),創2022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波幅;歐元兌日元、英鎊兌日元同步下跌2.5%-3%;人民幣對日元匯率則從20.8:1升至20:1(升值4%),緩解了我國對日出口壓力(2024年對日出口占比8.2%)。
2. 股市:日股“泡沫破裂”警報拉響,亞太市場普跌
日經225指數當日重挫4.1%(跌超1200點),軟銀、迅銷(優衣庫母公司)等依賴海外收益的企業領跌(跌幅超5%);韓國KOSPI指數、澳大利亞ASX200指數跟跌2%-3%;A股、港股受外圍情緒影響,上證指數收跌1.2%(金融、地產板塊承壓)。
3. 債市:全球國債收益率聯動上行,美債“避險屬性”弱化
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0.5%跳升至0.8%(創2016年YCC實施以來新高);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因“套利資金回流”漲至4.3%(逼近年內高點);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同步升至2.6%。市場擔憂,若日資大規模拋售海外債券(日本持有約1.3萬億美元美債),可能進一步推高全球融資成本。
四、深層影響:全球貨幣政策“範式轉換”的三大信號
日本央行的轉向,不僅是單一國家的政策調整,更標誌著全球經濟與貨幣政策進入“後寬鬆時代”的新階段:
1. “負利率時代”終結,全球貨幣政策回歸“常規工具箱”
日本是全球最後一個退出負利率的主要經濟體,其轉向意味著“非常規貨幣政策”時代的徹底落幕。未來,各國央行將更依賴“利率工具+財政政策”組合(如美國通過《芯片與科學法案》、歐洲推出“綠色轉型基金”),而非“大規模購債”。
2. 套利交易“退潮”,全球資產價格面臨“去泡沫”壓力
日元套利交易的收縮(預計2025年規模減少30%),可能導致高估值資產(如美股科技股、新興市場本幣債)面臨拋售壓力。指南針研究院測算,若日資從美股撤離5000億美元,標普500指數或下跌8%-10%。
3. 日元“避險屬性”重構,全球貨幣體系或迎“再平衡”
過去20年,日元因“低息+穩定”被視為“避險貨幣”(2008年金融危機、2020年疫情期均上漲)。此次轉向後,日元融資成本上升+經濟基本面改善(通脹回升、貿易逆差收窄),其“避險屬性”或被人民幣、瑞郎等貨幣部分替代。人民幣在SDR(特別提款權)中的權重已從10.92%升至12.28%(2025年8月數據),有望成為新的“避險選擇”。
五、未來展望:短期“震盪加劇”,長期“分化加劇”
對於日本經濟與全球市場,短期內需警惕三大風險:
日元過度升值:若美元兌日元跌破140:1(當前153:1),可能衝擊日本出口(占GDP比重15%),導致經濟“二次探底”;
股債雙殺:日股估值(PE約18倍)高於全球平均(15倍),若企業盈利不及預期(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製造業利潤下滑2%),可能引發進一步拋售;
全球流動性收縮:日資撤離海外資產(約12萬億美元)可能推高新興市場融資成本(如印度、印尼主權債利差或擴大50個基點)。
但長期看,日本政策轉向或帶來“正向效應”:
消費與投資復蘇:工資上漲(2025年平均加薪5.2%)+通脹回升(2.8%),將推動居民消費增長(2025年下半年預計增長2.5%);
貨幣政策獨立性提升:不再受“日元貶值”掣肘,日本央行可更靈活應對經濟波動;
全球金融系統穩定性增強:消除“套利交易”這一長期隱患,降低系統性風險。
結語:一場“遲到的轉身”,一次全球經濟的“壓力測試”
日本央行結束負利率政策,既是對國內通脹與經濟復蘇的“主動響應”,也是全球經濟從“寬鬆依賴”轉向“常態治理”的縮影。它提醒我們:在“後疫情+地緣衝突”的複雜環境下,沒有一種貨幣政策能永遠“獨善其身”——無論是超寬鬆還是緊縮,最終都需與經濟增長、通脹目標、金融穩定形成動態平衡。正如植田和男所言:“今天的決定不是終點,而是日本經濟回歸正常的起點。”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