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“中特估”概念爆發:政策紅利與低估值共振催生萬億市值新主線
- Kristie
- 4月17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事件背景
2025年4月17日,A股市場迎來標誌性事件: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、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股價齊創歷史新高,帶動“中特估”(中國特色估值體系)板塊單日市值增長超3000億元,總市值突破10萬億元大關。這一現象源於國資委近期將央企市值管理納入考核體系,疊加高股息策略在震盪市中的避險屬性凸顯,資金加速向低估值藍籌集中。當日上證指數微漲0.13%,深證成指下跌0.16%,但中證央企指數逆勢上漲2.3%,呈現“冰火兩重天”格局。
核心驅動因素解析
1. 政策強力催化
國務院國資委在4月15日明確提出“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負責人考核”,要求央企上市公司提升投資者回報。這一政策直接推動市場對銀行、能源、通信等板塊的重新定價。以中國移動為例,其動態市盈率從年初的9.2倍攀升至12.5倍,股息率仍維持在4.8%的高位,形成“低估值+高分紅”的雙重吸引力。
2. 資金避險需求激增
美聯儲4月FOMC會議紀要釋放“鷹派”信號,6月加息概率升至42%,導致北向資金單日淨流出48億元。境內資金轉而湧入低波動、高股息板塊,中證紅利指數當日淨流入27億元,其中工商銀行、建設銀行分別獲主力資金增持5.2億、3.8億元。
3. 估值修復邏輯強化
截至4月17日,央企板塊平均市淨率(PB)僅為0.83倍,顯著低於全市場1.52倍的平均水準。以中國交建為例,其每股淨資產12.6元,但股價長期徘徊在8.5元附近,存在40%以上的價值窪地。政策推動下,市場對央企資產證券化率提升(目標2025年末達65%)的預期升溫。
市場連鎖反應
• 板塊輪動加速
資金從高估值科技股向“中特估”板塊遷移,半導體、消費電子等成長板塊當日淨流出43億元。但北交所政策預期(做市商機制延伸)帶動開發科技、諾思蘭德等個股逆勢上漲,顯示結構性機會仍存。
• 衍生品市場聯動
上證50ETF期權隱含波動率降至18.5%(年內低位),反映市場對藍籌股波動率下降的預期。而滬深300股指期貨貼水收窄至12點(前值為28點),顯示機構對權重股的信心修復。
• 跨境資本再配置
南向資金當日淨買入78.94億港元,創年內單日新高,重點加倉中移動(+12億港元)、中海油(+8.3億港元)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,外資通過陸股通淨賣出A股29億元,主要減持白酒、光伏板塊。
機構觀點與未來展望
1.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
中信證券測算,若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全面落地,2025年央企整體估值有望提升20%-30%,帶動直接融資規模增加1.2萬億元。但需警惕部分企業“重市值輕業績”的短期行為,建議關注現金流穩定、分紅率超50%的標的。
2. 風險收益比重構
當前“中特估”板塊股息率較十年期國債收益率(2.8%)溢價200個基點,但需關注盈利可持續性。例如,中國石油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19%,顯示傳統能源行業仍面臨轉型壓力。
3. 投資策略建議
• 核心配置:選擇市淨率低於1倍、股息率超4%的央企龍頭(如工商銀行、中國神華);
• 衛星配置:佈局低估值科技藍籌(如中興通訊)和區域銀行(如杭州銀行);
• 對沖工具:通過股指期貨貼水收斂策略獲取超額收益。
結語
“中特估”行情的爆發,本質是政策引導與市場定價機制的再平衡。當全球資本市場陷入“高利率+高波動”困局時,A股通過制度創新啟動存量資產價值,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配置方向。正如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所言:“這不僅是估值修復,更是中國資本市場定價權重構的起點。”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