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樓市新政密集落地:政策工具箱全面開啟與市場分化加劇
- Kristie
- 4月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中國樓市迎來新一輪政策密集期。財政部與住建部聯合發佈《關於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》,明確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取消,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5%;與此同時,上海靜安寺地塊以16.1萬元/㎡樓面價刷新全國宅地單價紀錄,引發市場對核心城市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。這場由政策鬆綁與土地市場過熱共同驅動的樓市變局,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。
政策組合拳:從"托底"到"啟動"的轉向
1. 信貸政策突破性鬆綁
• 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:央行宣佈取消全國首套房貸利率下限,允許商業銀行根據市場供需自主定價。深圳、杭州等城市首套房貸利率已降至3.1%,較LPR基準下浮40個基點;
• 首付比例創新低:南京、蘇州等12個城市將首套房首付比例調至15%,二套降至25%,並試點"賣舊買新"退稅政策,單套最高退稅額度達50萬元。
2. 土地供應機制變革
• 專項債支持存量土地盤活:自然資源部聯合財政部印發檔,允許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收購閒置土地,首批307億元專項債已投向長三角、珠三角重點城市;
• 房票制度全國推廣:深圳率先建立"房票+土地置換"模式,拆遷戶憑房票可在全市選購商品房,該政策使龍崗區舊改專案去化週期縮短至6個月。
3. 保障房體系結構性調整
• 配售型保障房加速入市:廣州、青島試點"共有產權商品房",政府與購房者按5:5比例持有產權,首付門檻降至10萬元。南京首批2000套房源開放申購,中簽率僅3.7%;
• 租賃住房證券化突破:深交所批准發行首單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,底層資產為北京朝陽區2000套長租公寓,預計年化收益率4.8%。
土地市場:地王潮背後的資本邏輯
1. 核心城市土拍熱度飆升
• 上海靜安寺地塊:保利以42.5億元競得2100㎡宅地,樓面價16.1萬元/㎡,預計精裝售價突破35萬元/㎡。該地塊容積率僅1.44,將打造低密洋房社區,吸引阿裏、位元組跳動等企業高管團購;
• 杭州未來科技城地塊:濱江集團以溢價率17.7%競得32畝宅地,樓面價2.14萬元/㎡,周邊二手房掛牌價已達4.5萬元/㎡,套利空間超100%。
2. 房企戰略分化加劇
• 央企國企主導拿地:保利、華潤等TOP10央企一季度拿地金額占比達68%,較2024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;
• 民營房企轉型輕資產:碧桂園將21個三四線城市專案打包出售給地方城投公司,回籠資金超80億元,全面轉向代建業務。
市場表現:二手房回暖與新房分化
1. 二手房成交結構性復蘇
• 一線城市量價齊升:上海3月二手房成交1.67萬套,創2024年以來新高,徐匯濱江板塊次新房掛牌價環比上漲5.2%;
• 改善型需求主導:北京"賣一換一"政策推動大戶型成交占比升至43%,120㎡以上房源去化週期縮短至9個月。
2. 新房市場冷熱不均
• 核心城市"日光盤"頻現:深圳和樾望雲專案單日銷售額達32億元,中簽率0.8%;武漢光穀東板塊某科技住宅開盤即售罄;
• 三四線城市持續承壓:洛陽、臨沂等地新房去化率不足30%,部分專案推出"零首付+送車位"組合促銷仍難改頹勢。
行業影響與未來趨勢
1. 房企盈利模式重構
• 從規模導向到利潤優先:頭部房企毛利率回升至18%-22%,金茂、華潤通過城市更新專案獲取35%以上淨利率;
• 輕資產運營成主流:代建業務市場規模突破1.2萬億元,綠城管理、中原建業等企業市占率合計達65%。
2. 政策工具持續加碼
• 存量房貸利率動態調整:央行擬建立LPR與存量房貸利率聯動機制,預計年內將有超2000萬家庭受益;
• REITs擴募機制落地: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發行規模有望在2025年底突破500億元。
3. 城市分化加劇
• 高能級城市虹吸效應:長三角、粵港澳城市群土地出讓金占比升至68%,東北、中西部省會城市土地流拍率超40%;
• 產業導入決定價值:合肥"量子大道"周邊房價年漲幅達15%,而傳統工業城市鶴崗二手房均價跌破3000元/㎡。
風險提示與投資建議
• 政策邊際效應遞減風險:當前購房需求中有62%為置換需求,政策刺激效果或隨庫存去化放緩減弱;
• 房企債務風險傳導:仍有23家房企存續債券違約,需警惕專案停工引發連鎖反應;
• 配置策略:建議優先佈局一線及強二線城市核心地段資產,關注REITs、保障房運營等新賽道。
結語:在分化中尋找確定性
2025年的中國樓市,正經曆從"普漲時代"向"結構性機會"的深刻轉型。當上海靜安寺地塊以16萬元/㎡的樓面價改寫歷史時,市場已清晰傳遞信號:擁有稀缺資源、產業支撐和人口流入的城市,仍將是中國資產配置的"安全島"。而對於房企而言,能否在輕資產運營、城市更新等新賽道建立優勢,將成為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分水嶺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