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25年3月樓市冰火兩重天:新房遇冷與二手房狂歡背後的市場邏輯

  • 作家相片: Kristie
    Kristie
  • 4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中國房地產市場呈現戲劇性分化:一邊是開發商為去庫存焦頭爛額,新房成交量同比下跌3.5%;另一邊是二手房市場逆勢暴漲,重點城市成交量同比飆升25.8%。這場“冰火對決”不僅暴露了供需結構的深層矛盾,更折射出政策調控、消費預期與城市發展格局的複雜博弈。  


事件核心:新房與二手房的“生死時速”  
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5年3月全國重點監測15城新建住宅網簽量僅7.63萬套,較2024年同期下降2%。其中,無錫、佛山等城市成交量腰斬,部分專案因去化困難推出“工抵房”等變相降價手段。與此同時,二手房市場卻迎來爆發:深圳、上海等10城二手住宅網簽量同比漲幅超50%,廣州單月成交10866套創三年新高。  

 

價格倒掛與信任危機:  

• 同一板塊內,二手房普遍比新房便宜30%-40%,吸引理性購房者“撿漏”。  

• 2024年房企暴雷事件頻發,導致購房者對期房交付風險擔憂加劇,轉而選擇現房交易的二手房。  

 

政策調控的分化效應:  

• 南京於3月31日全面取消限售,成為首個全面啟動樓市的二線城市,短期內刺激二手房掛牌量激增20%。  

• 廣州計畫2025年供應5.4萬套商品房,但中心城區新房庫存去化週期仍長達18個月,倒逼開發商加大促銷力度。  


深層動因:從規模擴張到價值重構  

1. 供需結構失衡:  

   • 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增長19%,三四線城市庫存去化週期超30個月,而一線城市核心地段新房供不應求。  

   • 人口流動趨勢加劇分化:深圳、杭州等城市年均新增常住人口超10萬,而東北部分資源型城市人口持續外流。  

 

2. 政策工具箱轉向:  

   • 國家標準《住宅專案規範》於5月1日實施,強制要求新建住宅層高≥3米、4層以上設電梯,並提升隔音、安防性能。  

   • 多地通過“商改保”REITs盤活存量資產,如上海首單商業辦公改造保障房REITs上市首日漲幅近30%。  

 

3. 消費行為變遷:  

   • 90後、00後購房者占比超60%,更關注智能家居、綠色建築等品質需求,推動二手房市場中次新社區成交占比提升至45%。  

   • 老齡化加速催生“銀髮置業”需求,北京、上海適老化改造社區諮詢量同比上漲35%。  


行業影響:洗牌中的機遇與挑戰  

1. 房企戰略分化:  

   • 央國企主導土地市場:上海3月溢價地王均由招商蛇口、保利發展競得,民企拿地金額占比降至18%。  

   • 代建業務崛起:綠城管理2024年代建收入增長35%,重點佈局存量房改造領域。  

 

2. 產業鏈價值重構:  

   • 精裝房投訴率同比下降22%,推動房企加大精裝標準投入,全屋智能系統配置率從2024年的38%升至52%。  

   • 舊改賽道競爭白熱化:2025年各地計畫投入舊改資金超8000億元,電梯加裝、適老化改造成為新增長點。  

 

3. 投資邏輯轉變:  

   • 核心城市核心區物業抗跌性凸顯:北京海澱區2000年建成社區房價年漲幅達8%,遠超同期滬深300指數。  

   • 非核心資產風險暴露:部分三四線城市商鋪租金回報率跌破3%,引發REITs發行失敗案例。  


未來展望:從“價格戰”到“價值戰”  

1. 短期風險:  

   • 4月2日美國關稅政策落地或推高建材成本,開發商毛利率或被壓縮2-3個百分點。  

   • 二季度為傳統銷售淡季,若帶看量持續下滑,部分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可能回落15%。  

 

2. 長期趨勢:  

   • 產品力競爭:《住宅專案規範》將倒逼房企加大研發投入,預計2025年綠色建築認證面積占比達40%。  

   • 城市分化加劇:粵港澳大灣區、長三角城市群年均新增住房需求超1億平方米,而東北、中西部部分城市或進入“存量收縮”階段。  

 

結語  

2025年3月的樓市分化,本質是“高杠杆擴張時代”向“高質量發展時代”的陣痛。當政策調控從“一刀切”轉向“精准滴灌”,當購房者從“價格敏感”轉向“價值敏感”,房地產市場的競爭終將回歸到產品力、服務力和責任感的綜合比拼。對投資者而言,與其追逐短期波動,不如深耕核心城市優質資產;對普通購房者,理性選擇比跟風入場更重要——畢竟,好房子的標準,從來不是房價的漲跌,而是生活的溫度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